2013年5月18日 星期六

網路成癮 ..我成癮了嗎?

 上癮者永遠有新的計畫,他們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定義世界,以符合自己的幻覺,相信事情還在他們的控制之中。—軼名

前不久,新聞報導歐洲有一位四歲的小女孩,因為沉迷於ipad遊戲,又不受父母的約束而哭鬧不休,導致情緒失控及行為偏差,最後必須住院接受隔離治療才能恢復正常生活。同時,其父母也被要求接受親職教育,學習如何當個稱職的現代父母。

看完這一則新聞,不知道各位為人父母的讀者心中有什麼感觸及回應?覺得現代父母難為、怪罪科技文明,還是感嘆大環境的複雜因素左右了孩子呢?



行動上網加深網路陷阱
首先,從醫學的角度來看,近年來歐美的精神心理學界,已經認定「網路成癮症」等同於賭博、酒精、毒品上癮等類病症,症狀嚴重者就必須接受治療。
十幾年前,電子寵物雞或簡單型的手上電動玩具也曾經風糜一時,因為程式比較單調,昂貴的軟體又必須到商店才能購得,父母較能掌握管控。

相形之下,最近幾年3C產品大躍進,幾乎人人手握一支智慧型手機,電腦、ipad也成為師生及家長聯絡的必須工具,孩子上網查資料的時數大為增加,其中不免會登入社群網聊天或是進入五花八門的虛擬電玩世界,更有甚者一不留意就掉入網路色情的陷阱。

凡此種種科技的進步及大環境趨勢,對兒少與成人不只是一種方便的生活工具,也是一種「誘惑」,稍不留意就會成為「致命的吸引力」。

我將之比喻為「致命的吸引力」,一點也不為過。因為3C產品網路成癮會嚴重影響身、心、靈的健康。從簡單的眼睛疲勞影響視力,以及使用耳機造成聽力障礙,另外心理偏差和靈裡的污染,的確會產生各種危害健康的後遺症,特別網路成癮對於腦部細胞有相當的損害。

沉迷網路影響大腦病變
醫學臨床實驗顯示,網路成癮患者的大腦白質纖維束會受損、灰質會有明顯的萎縮,受損程度類似毒癮患者,對正值成長期的青少年腦部影響甚大,更會改變大腦的邏輯理解、判斷、推理能力等。大腦結構如此變化與吸毒或酗酒的大腦病變類似,對發育中的青少年影響甚大,這項發現對青少年網路成癮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美國精神科醫師葛爾•柏格(Ivan Goldberg, M.D)在1995年提出「網路成癮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用來形容因為過度沉迷網路而形成類似行為性成癮的失常行為。依照《心理疾病診斷統計手冊》(DSM-5),網路成癮是需要被關注但尚未是正式診斷的議題。成癮者可能會出現下列的一或數項症狀:1.網路的使用逐漸超出原來預期的頻率與時間;2.為求得滿足,上網時間顯著增加;3.會花更多時間在與網路有關的事務上(如:上網訂購商品、測試新瀏覽器、研究網路上的廠商資料及整理下傳的檔案等)。

4.停止或減少網路使用,將導致在數天或一個月內發生下列情形:心因性肌肉運動的不安現象、心情焦慮、對網路上所發生的事情有反覆的思念、產生與網路有關的幻想,以及自發性的手指打字動作;5.曾努力想要控制或停止網路使用,卻徒勞無功。

6.即使發現由於過度使用網路而導致在心理、生理、社交及工作上不斷出現問題(如睡眠時間減少、遲到及怠忽職守、學業退步、婚姻困境等),也不會停止使用網路;7.重要的社交、工作及娛樂等活動,均深受網路使用的影響而放棄或減少。

年紀越小越需訂立規則
根據台灣兒福聯盟調查發現,兒童青少年上網頻率與時間都很高,其中三成每天上網,有1/3的人每天上網超過3小時,甚至有6.2%學生每天上網時間超過8小時。

而網路成癮患者,起初只是精神上的依賴,一直渴望上網,之後可能發展成為身體上的依賴,出現情緒低落、頭昏眼花,雙手顫抖,疲乏無力,食慾不振等症狀,造成兒童、青少年有認知偏差,並且無法控制上網時間。

對於網路成癮症的問題,嚴重者會影響兒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以及生涯發展。「預防勝於治療」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為最佳準則,治療方式以認知治療和行為矯治、家庭治療最為常見,家長也要被教育學習成長;如果有情緒問題,必要時使用抗焦慮劑或抗憂鬱劑,嚴重患者還需要住院隔離治療。

如果症狀還不嚴重仍在初期時,K.Young博士(1998)有一些認知行為的治療方法可供家長作參考:
1.逆向操作法(practicing the opposite):個案原本一早起床就習慣先上網,然後才盥洗和吃早餐;現在要建議規定他先盥洗吃早餐之後再上網,以減低其對網路的依賴;2.外來停止器(external stoppers):利用時鐘、電腦定時器提醒規範使用時數。

父母陪伴使用3C產品
3.設定時間限制(setting time limits):設定每日上網時段、每週上網時數;4.列出事情的優先順序(setting task priorities):因時間有限制,上網內容應列出優先順序,以杜絕延長的藉口;5.使用提示卡(reminder cards):將勸勉警示卡貼於電腦旁,供提示作用;6.個人活動行程表(personal inventory):列出課外活動、運動、人際關係等重要行程表,提醒遵行。

接觸使用3C產品是時勢所趨,家長應多關心、陪伴孩子,也要先以身作則,自己不要沉迷於電視、手機、ipad、電腦等;關係的建立以良好溝通為出發點,高壓的禁止與防堵反而會帶出更大的反彈和副作用。
要趁孩子小的時候,儘早訂出規矩和界限,最好的方式是陪伴他們使用3C產品,不但增進親子關係,父母也可多了解軟體的內容合適與否,再慢慢放手。另外,父母要多用心經營規劃親子活動及其他戶外活動,以免孩子覺得無聊而成為低頭族或宅男宅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